常持悔心 免入吝境
- Jiayin Deng
- 9月1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已更新:10月18日
悔即意識到原始用心違反聖訓,吝即因無法解除困局而痛苦。 人犯錯皆起於一念之惡,行事因而出錯,繼而進入吝境。 如能常持悔心,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歸正,就能避免吝境,獲得昇華。

悔心是不可避免的。人性善惡同存,每個人的生命微觀都有惡的因素存在,展現出來就是惡念惡行,如果惡行不展現出來,人是沒有能力發現這些微觀因素的,也就無從改正。人展現自身特性的主要階段是十六歲以後,此時,人的觀念已經形成,善惡兩面都會逐漸顯露。除了人自身產生的惡念,現代社會觀念也在走向扭曲,肆意追求名利情,慾望爆棚,社會錯誤觀念對人的誤導也是極為嚴重的。在這兩種情況的雙重作用下,人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要常持悔心。凡人皆有惡念,關鍵在於能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了就是悔心。常持悔心是糾正錯誤的唯一途徑。
吝境是可以避免的。惡念會通過惡行展現,惡行作用於外界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局,帶來痛苦。持悔心並能及時歸正,則有望避免吝境,而一旦進入吝境,解決辦法亦始於悔心,心正則行正,處境自然能境隨心轉。使用凡人的手段,即使暫時解決了困難,若心性不提升,也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不能真正擺脫吝境。此外,吝境也可能是外部因素導致的,比如莫名得病、丟錢、被裁員等等。這些苦難看似偶然,實則都和因緣有關,這時要順其自然,勇敢面對,等業力消去后自然轉好。或者長期積德行善,就能逢凶化吉,避免吝境。

免入吝境,要訣在於堅守聖訓。 聖人是真理的化身,聖訓就是人間法則。 只有以聖訓為標準,才能衡量出自己和社會中的惡念惡行,進而改正,僅靠自己受限的觀念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每個人都很熟悉自己民族的聖人,也必然聽過聖訓,但是堅守聖訓極難。 比如《中庸》中有「誠者,天之道也」,婦孺皆知,但極少人能做到完全不撒謊,甚至不認為這是錯誤。 因此人犯錯實際上多是故意違反聖訓,為滿足一己私慾而沒有悔心,導致苦難不斷,無法擺脫吝境。
常持悔心是要勤於檢索內心,做到細膩敏感。 善惡生於一念之間,須每分每秒都不放鬆檢索自己,細膩地抓住一瞬間生出的念,直至最微觀的潛意識,衡量其是否符合聖訓,不正者予以歸正,歸正後自然心安,長此以往方能昇華,同時可阻止惡念發展,逐漸弱化、消滅自身惡的磁場,這是微觀細膩的要求。 敏感則是當行事不順,遇到吝境時,要警覺是不是用心有問題,及時反思。
悔吝之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人遵守聖訓,保持正心,提高境界。 有無悔吝之心,也決定了人世間的幸福與痛苦指數。 堅守聖訓,知悔歸正是功成之基石; 違背聖訓,無悔妄為是災難之根源。 希望大家都能常持悔心,修正不足,免入吝境。 堅守聖訓,必能收穫智慧與福分,走上完成使命的金光大道!
_edited.png)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