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中蘊含的中華哲學理念
- Lin Sang
- 2024年11月2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是文化傳承與流通的重要載體,一切文化的歷史、理念、思考模式,都依賴語言建立與展現。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伴隨其民族走過數千年歷史,記載著一個民族最原始的文化之源。
一、漢字與哲學的關係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語言,探尋漢語的本相,就能夠觸及中華文化的本源所在。漢語的精髓就是象形文字,得益於形象的複雜性與細膩性,漢字能夠表達豐富而準確的內涵,因而得以承載無盡的文化理念,開啓了一扇通往中華文化的大門。漢字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時起源,現今普遍認爲中華文明始於黃帝時期,據《淮南子·本經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①倉頡是黃帝時人,距今約五千年,被譽爲造字始祖。倉頡造字後,經堯舜禹三代傳承發展,夏朝時誕生了鳥蟲書,亦稱夏篆;商周時先後出現甲骨文和金文,在很多出土的龜甲及青銅器上都能找到,是解讀漢字原始含義的重要史料;秦代創立小篆;漢代發展爲隸書;後代又逐漸衍生出楷行草三種書體,其中楷書和行書作爲主要書體沿用至今。由此可見,漢字歷史悠久且一脈相承,其中蘊含着豐厚的歷史文化成果。
中華哲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理念的高度集合。漢字不僅是對物質世界的描繪,也是中華哲學的外化形式之一,許多漢字都蘊含着極深的哲學內涵。中華哲學根植於以《周易》爲核心的道家文化,其基本理念可分爲兩個層面,即對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理解。在自然層面,中華哲學從抽象微觀的角度,運用無極太極、八卦五行的原理認識自然與社會,但重點都強調道與德,將其視爲自然與社會的根本所在。這兩個特點都在漢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二、漢字中蘊含的自然哲學理念
漢字中大量的抽象符號與中華哲學對自然世界微觀本質的理解緊密相聯。中華哲學對宇宙最根本的認識源於無極太極之理,《易經·繫辭》中有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②兩儀即陰陽,陰爻表示爲“– –”,陽爻表示爲“—”,四象八卦皆由陰陽組合而成。陰陽在中華哲學中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兩種基礎物質,處於微觀,如同兩種積木組成萬事萬物,在宏觀空間中則表現爲兩種相反的性質,例如動靜、剛柔、有無、男女等等,二者相生相剋,對立統一。中華民族用“– –”“—”這種極其抽象的符號表達宇宙的微觀本質,實現了具象外形與抽象內涵的極佳結合,這種抽象的表達方式被漢字所使用,賦予了漢字極深的哲學內涵。《尚書序》中記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藉生焉”。③亦可佐證漢字始於陰陽八卦之理,蘊含着抽象微觀的自然哲學理念。下面以氣字和水字爲例說明漢字中蘊含的自然哲學理念。
氣字中體現的抽象哲學思維
氣的甲骨文由三橫組成:

(甲骨文字典38頁。前7.36.2甲)
上面一橫表示天,下面一橫表示地,中間一橫表示天地中間存在的氣。氣處於無形,極難表達,漢字並沒有嘗試描繪氣的形象,而是僅以一橫表示,實際上是一種抽象符號,有指示之意,示意天地之間存在一種無形而又無處不在的物質就是氣,與陰陽的表示方法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氣在中華哲學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認爲是微觀物質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天地間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氣場,實際上就是指現代科學探測到的磁場。科學家已經能夠檢測到許多物質存在的磁場,例如電磁場、地磁場、生物磁場等等。人體也存在磁場,20世紀,英國醫生基爾納首次發現人體磁場(人體輝光),並使用特質相機進行了許多後續實驗,檢測到了氣場的顏色、形狀、人體穴位等等,同時也對其他許多事物進行了輝光拍攝,印證了氣場(磁場)的存在。

水字中體現的微觀哲學思維:

(甲骨文字典283頁卷十一 戰四零. 一二)
(☵)坎卦
水的甲骨文由三部分組成,兩側是虛線,中間是實線,水的甲骨文與八卦中的坎卦(☵)幾乎一致,坎卦同樣表示的是水。從表面上看很像河流流淌,兩側濺起水花的形象。從微觀角度看,實際上水字還揭示了水的粒子結構。現代科學觀測到水分子由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組成,成H--O—H的結構,氫原子和氧原子因正負特性不同而結合。故水字中間一畫代表顯負價的氧原子,兩側虛畫代表兩個顯正價的氫原子,水字的形象完美切合了其微觀構造,幾乎很難用巧合來解釋,這也正說明中華哲學並不止步於表面形象,而是探尋到了事物微觀本質,並將其反映到語言中來,就產生了許多像水字這樣賦有哲學內涵的漢字。
三、漢字中蘊含的社會哲學理念
中華哲學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中國曆代哲學家都對此有過論述:春秋時期,老子曾提出“道德”、“上善若水”、“大德之士”,孔子講“仁者不憂”、“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戰國時孟子提出“盡心知性”,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學”,以“心”爲宇宙之本,將心性道德擡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可見心在中華哲學中的重要性,漢字中“心”的形象亦被大量使用,下面通過心字、思字和文字說明漢字中蘊含的社會哲學理念。
心字本身的特殊內涵
心字的甲骨文是一個心臟之形,預先畫出了心房和心室的形象:

(甲骨文字典 甲3510)
在金文和小篆中,心字更像血脈與心脈的形象:

(金文字典563頁 王孫鍾)
二者都是心臟的形象。根據中華哲學的理解,從微觀角度看,心並非單純的物質器官,而是人的靈魂所在,是一個人思想、道德的真正來源。中醫典籍《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有“心藏神”④一說,意思就是人的“神”,也就是真正的主體意識在心中,而不是大腦。現代醫學已發現衆多心臟移植後性情大變的例子,印證了心臟是人思想秉性的真正來源。真正的信息(想法)起於心,大腦只是將心臟發出的信號翻譯爲人能夠理解的形式,就形成了想法。人的道德觀念也與心有緊密的聯繫,例如人做了違反道義的事,心會非常難受,漢語叫做“虧心”,而做了符合道義的事,就會身心愉悅,這說明人心中存有一部分道德觀念,孟子提出的“心性”,指的就是人心中的道德水準。這是“心”在個人身上的體現,延展到社會中來,如果每個人都具備很高的心性標準,社會自然就能很好的運轉,人人都能享有幸福安定的生活環境,因此,心性道德同樣也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所在。
“思”字揭示心靈對個人的重大意義:
思字上半部分代表大腦,下半部分代表心臟。思就是思考,產生想法的意思,漢語中還有一些短語像“心想”“想念”,與思同意,“心想思念”四者都有心字,體現了人的真正想法來自心臟,後經大腦翻譯與展現出來的過程,與中華哲學對人心的認識正好吻合。突出了心在人思考過程中的重大作用。類似的還有“德”突顯德自心生,“聽(聽)”強調用心傾聽,“忍”強調心靈忍受痛苦等等,都突出了心靈在個人道德水準與思想行爲中的重要作用,承載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對心的獨特認識。
“ 文”字展現心在社會中的作用

①
(甲骨文字典995頁 卷九 一期 乙 六八二0)
表 示 一個人在 臉 上 畫 花 紋

②
(金文字典503頁 利林字碑)
表 示 人內心的思想已成熟,可以形成紋路,表達出來教化萬民
最常見的是一個人身上畫花紋的樣子,這裏的花紋即最早的文,意爲一種具有特定內涵的形象標識,此爲文最基本的含意。還有寫作一個人裏面有心的形象。指人的思想從心中流淌出來形成文章,並改變他人的心靈(思想),這就是文以載道,以文化民,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與智慧水準。後人尊稱周文王姬昌爲“文王”,就是因爲他能教化萬民,使人心向善。此教化之功需建立在教化者極高的心性標準之上才能做到,以一人之心教化整個社會,彰顯了心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意義。
漢字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成果之一,其不僅具有系統發達的表達功能,同時也是中華哲學智慧的結晶,承載着中華民族對天地宇宙,社會人生的理解與認識。只有認清漢語與中華哲學的關係,才能真正學懂漢語,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在解讀與傳承象形文字的同時,打開一扇通往中華文化本源的大門,再現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並最終實現世界文化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①《淮南子.上》陳廣忠譯註 中華書局 2022.03出版 P390頁
②《周易繫辭.上》楊天才譯註 中華書局 2022.03出版 P595頁
③《文選.五》卷第四十五 尚書序一首 孔安國著張啓成、徐達譯註 中華書局 2019.07出版 P3184頁
④《黃帝內經.上.素問》卷七 宣明五氣篇 姚春鵬譯註 中華書局2022.03出版 P224頁
Komentarze